香港区块链政策何以“反复”?

10-04 , 11:56 分享

作者:孟岩

今年 8 月初我去香港的时候,正是香港稳定币和 RWA 热度的阶段性顶点。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

“随着美国及香港本地的稳定币立法,以及由此驱动的股市和币市行情,香港现在人人热议稳定币和 RWA,每张饭桌上都在讨论最近的行情和市场传闻,传统金融的巨擘们开始积极参与 crypto机遇,一大批传统互联网和 AI 的创业者奔赴香港寻求 Web3融合之道,来自传统行业的很多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家也开始关注 crypto,甚至我们在酒店大堂里讨论稳定币和 RWA 也会引来旁人好奇的询问与交流。此种盛况,2018 年之后好像就没有体验过。来港之前,我猜测目前全球 crypto 的中心在纽约,但正好我熟识的一位华尔街银行家刚刚从纽约到香港,他对我说,香港的 crypto 热度远超纽约,所以如果以热度来排名的话,现在的香港绝对是全球第一。”

时间仅仅过去不到两个月,香港就传来了复杂的信号。一方面,不久前港府在一份重要的综合性报告里继续表态将要推进稳定币和代币化资产的发展,这表明香港的加密行业政策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另一方面,一些媒体报道和传言消息交叉证实,内地监管当局对于中国大陆金融机构赴港参与 RWA 业务的政策有重大转变,波及香港,使外界对香港加密产业的前景产生疑虑。据说现在香港的 crypto 热度陡降,以至于上面那段文字现在读来已经有点“忆昔开元盛世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沧桑感。我很庆幸因为美国的行程耽误了原先计划好的一篇分析文章,否则现在读来难免会有些尴尬。

这不是第一次了。猜测什么时候香港 crypto 政策“大的要来了”,是中文 crypto 社区里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热点。而对于监管政策犹豫反复叹息悲鸣,也跟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之于央视春晚一样,是每一轮讨论的收尾曲目。

不必怀疑,信号矛盾,说明事情本身就是不简单,政策反复,说明决策者面对的形势就是错综复杂。所以,在此时此刻,我们一是判断监管会怎么做,二是要决定自己怎么做。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判断是这样的:监管会允许香港以本地资源为限充分参与美国主导的区块链数字经济,但严格限制内地个人和企业深度介入其中。

摆事实,讲道理。现在的形势是这样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已经清楚了,但是其政治经济后果还不确定。

随着美国亮牌,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已经明确。如果再有人一脸不屑地质问你,“区块链除了炒币还有什么用”?那你就把这个回答甩到他的脸上:在区块链上将建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高效的资源配置网络。二十年之内,人们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数字货币买卖任何资产。资本、未来现金流、控制权、数据权利、AI 算力、机器人的指挥权、能源和一切可数字化的物品将在全球范围内以秒为时间单位跳跃流动,一切未被智能合约化的监管规则、资本管制和市场藩篱,都将如十九世纪的闭关与海禁政策一样形同虚设,摇摇欲坠。简而言之,区块链就是数字经济 WTO。#p#分页标题#e#

这样一个高效的资源配置网络能够把市场效率推向极致。但是,所谓市场效率,就是“各得其所”。在理想世界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在现实世界,把谁的资源配置给谁来干什么,远远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特别是,这一场数字经济大航海事件,不是发生在托马斯·弗里德曼写作《世界是平的》的“大调和”的历史阶段,而是发生在美国政治评论刊物《新共和》认为神似一战前夕的历史阶段,因此它就注定无法只是一个单纯的普惠的金融科技进步,而是必然会被每一个人放在胜负的天平上反复衡量。

胜负的结果,怎么强调也不过分。除非这个资源配置网络无法建成,否则,一个个人、一家公司、一个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兴衰荣辱,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在网络中的位置。正如一个人的权力和财富主要取决于他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而不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一个经济体在数字经济中的权利和财富,也将主要取决于它在区块链经济网络中的位置,而不是它自身的生产力。作为一项技术,区